1922年3月,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休斯顿也普及了相互连通的交通信号灯,并在部分路口中央设置了四面三灯的交通信号系统。与此同时,另一位美国人Garrett Morgan发明了一种完全独立的手摇式交通信号系统,他将这个系统称为Morgan traffic signal( 摩根 交通信号),这种信号灯高约5米,上半部分有两根交叉状的横杆,横杆正面均有“STOP”(停止)字样,而侧面则有“GO”(通行)字样,下半部分有人工控制的摇杆。
使用时将这套系统放置于十字路口正中间,将写有“STOP”的一面正对着其中一条街道,由警员负责控制杆体下方摇杆,警员每摇动一次摇杆,杆体上半部分便全部进行90度旋转,此时杆体上方横杆便由正面变为侧面朝向街道,横杆上的文字也随之变为“GO”,行人及车辆便可以通行,在此之前,放置在杆体顶部的“闹铃”会先响起,提醒行人及车辆做好通行或停止的准备。
另外,这套系统还拥有一个“暂停交通”的功能,当警员将摇杆摇至第三个位置时,此前与地面平行的横杆便会分别从左右向上翻折,形成两面“STOP”,两面无任何信号的“暂停交通”状态,此时行人及车辆需要全部停止通过,在各自路口等候信号灯再次工作。但由于这种信号灯出现的时候美国已经基本普及了以电力控制的交通信号灯,因此并没有资料显示它被实地应用在哪个区域,也曾有传闻称美国通用集团以4万美元购买了这套系统,但无论是通用集团还是当时的美国市场,均没有这笔交易记录,这套“摩根交通信号系统”则直接被抬进了博物馆。
除去1920年美国人发明的红、黄、绿三色信号灯,关于黄灯的由来还有一种说法,据说一位名叫胡汝鼎的中国人同样提出了类似想法,并将它付诸实施。当时的胡汝鼎正在麻省理工学院进行深造,并于1925年在爱迪生任董事长的通用电气公司与麻省理工学院合办的一个学习班内进行实践学习。1927年的一天,他在一条繁华街道的十字路口等待绿灯信号,当他看到绿灯亮起正要通过时,一辆汽车几乎擦着他的身体疾驰而过,受到惊吓的胡汝鼎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解决红绿灯之间切换预警的问题。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胡汝鼎巧妙的想到了在红、绿灯之间加入一个黄色的信号灯,并按照从上至下红、黄、绿的顺序进行排列,以提醒人们信号灯即将切换,不同行驶方向的行人或车辆做好相应准备。这个提议一经提出便得到了美国政府的肯定与支持,他们不仅在交通法规中添加了相关条款,还将红、黄、绿三色的交通信号灯推广到全世界。
考虑到早在1920年美国便出现了以提醒人们注意信号灯切换为目的的黄色信号灯,因此胡汝鼎的这一发现能否算做发明黄灯依然有待商榷,但这位当时只有20岁出头的中国小伙无疑也为交通信号灯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与此同时,交通信号灯在英国同样经历了快速发展,1927年,一盏“自动控制”的连通型红绿灯在英格兰伍尔弗汉普顿街进行实验,这次英国人试图通过某些手段实现电动交通信号灯完全自动化运行,从而解决信号灯一直需要人工控制的“老大难”问题。但由于期间出现了许多问题,最终可自动控制的信号灯并未大规模投入使用,仅仅是在英国某些街区进行了短暂的实验性使用。
1936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道路上出现了一种名为Marshalite的交通信号指示系统,它由两个互相呈90度竖立的圆盘组成,每个圆盘上均有红、黄、绿三个颜色区域,其中红、绿区域长度相近,黄色区域相对较短,圆盘中间固定着白色指针,人们将这种交通信号指示设备放置在路口中央,并以电力驱动指针进行旋转,当指针旋转至红色区域时,表示停止前进,旋转至绿色区域时,则表示允许通行,旋转至黄色区域时,便是提醒人们需要做好停车的准备。
此后几十年时间内,由于技术方面的限制,交通信号灯的切换一直沿用人工控制的方式,但随着1947年第一只晶体管诞生,1958年第一块集成电路板诞生,人类在信息技术方面取得的突破与进步也为实现交通信号灯的完全自动化提供了条件。
1963年,加拿大多伦多市的街道上第一次出现了一套用电脑芯片控制的完整交通信号系统,这套系统摆放在路口中间,并与其他几个路口的信号灯相连,警察只需在警局或指定的控制室观察某个地区所有信号灯的工作状况即可。随后交通指示灯的发展脚步放缓,直到上世纪70年代微软公司成立,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交通信号灯才有了统一的处理系统,此后交通信号灯大都使用微软公司提供的系统进行红、黄、绿之间的逻辑切换控制,彻底告别了人工控制的时代。
1968年,联合国还特别颁布了《道路交通和道路标志、信号协定》,对各种信号灯的含义作了规定。协定中明确表明:“绿灯是通行信号,面对绿灯的车辆可以直行、左转弯和右转弯,除非另有一种标志禁止某一种转向。左右转弯车辆都必须让正在路口内合法行驶的车辆和行人优先通过(简单的说就是拐弯让直行)。红灯是禁行信号,面对红灯的车辆必须在交叉路口的停车线后停车。黄灯则是预警信号,面对黄灯的车辆不能越过停车线,但车辆已十分接近停车线而不能安全停车时,可以通过交叉路口。”
1969年,心理学家卡尔·佩格劳为东德交通部设计的一种新型行人信号灯在东柏林首次投入使用。在卡尔·佩格劳的设计中,原本单调的图案,不但变成了一个站立的和一个行走的行人形象,而且两人体型肥胖,带着帽子,动作略显夸张,这样传递的视觉信号更为明显,形象也更可爱。这个信号灯受到政府的认可和民众的喜爱,并很快推广至全国。
上世纪90年代,美国部分地区开始引进带有计时器的交通信号灯,这种信号灯不仅能够指挥行人与车辆正常行驶,还能够预先告知红灯或绿灯所剩的时间,帮助人们判断何时起步、何时停车。有了这种计时器的帮忙,不仅路口的交通状况井然有序,还减少了因为无法预估变灯时间而造成的事故,目前这种带有计时器的交通信号灯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在我国许多城市的道路上也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此后,世界各地出现了各式各样的 交通信号灯 ,它们根据地域及交通管理需求的不同有各自不同的含义,而所有这些信号灯都有一个共同的作用,那就是让道路变得更顺畅、交通变得更安全。下一页我们将为大家介绍各种不同的信号灯,以及部分国家对信号灯的不同使用方法。